文登信息港

查看: 17910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[文化] 传了10000年!文登“柳货”了不得!

[复制链接]
文登信息港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文登信息港  发表于 2022-5-17 08:10:00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编柳条为之,缘以竹片
小者曰笆斗,亦曰三笆
又有四升斗,搀箕蒲篓
——古文献对柳编的记载


  柳编,俗称“柳货”,用杞柳或柳条编织而成。

  草柳编是中国民间最为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,其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,是旧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。


  柳制品之兴起,源于十七世纪末,明末清初,柳业兴旺。笸箩、柳条箱、饭篮、菜篮、笊篱……草柳编对于年岁稍长的威海人来说,是儿时的记忆,是曾经最常见的生活用品。


  文登草柳编继承古老的编结技艺,是我国胶东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象征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。

  文登区高村镇二甲村的柳编独具一格,久负盛名,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。早些年,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,但如今却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少部分人在编。

  二甲村的周建顺,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的传承人,将这一手艺传承到了极致,内塑于心,外编于形。

  一根根柳条,看起来没什么用,可是一到周建顺的手里,经过编织,就成了一件件美丽的工艺品。

  文登草柳编的工艺流程大体分为选料、浸泡、去皮、编织、熏蒸、晾晒等几个环节,全部采用手工制作。

  杞柳是柳编的原材料,为了获取优质的柳条,周建顺自己种植了一亩多的杞柳,每天都到地里查看柳条的生长情况,待到六七月再将杞柳收割回家,窖在水里,随用随取。

  将柳条用剥皮夹子剥净表皮后晾干,使用之前放入水中浸泡一夜,第二天再用,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条柔软有弹性,便于编结,不容易断裂。

  柳编对制作环境的要求极高,必须在潮湿密闭的房间编制,以便保持柳条的潮湿与柔韧性。

  1981年,高中毕业的周建顺回到村里跟随父亲学起了柳编手艺。“我从小跟着父亲学柳编,那时村里四百多户都做柳编。”周建顺说。

  雪白丝滑的柳条在他的手中有节奏地舞动,经过穿、缉、拧、系、编、织、缠、绞……十几个步骤,一件既实用又精美的柳编制品渐渐成形。

  周建顺的手背上,全是被柳条戳的密密麻麻的伤痕,右手小指一侧已长满老茧,这是经年累月练就熟练功夫而不放弃平生所学的守艺之手。

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塑料制品的兴起,柳编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少。随着需求的降低,这门手艺日渐萧条,周建顺也转行干起了别的营生。

  直到2011年,当上了二甲村村委会主任的周建顺,一心想着更好地结合本村资源优势,复兴柳编这门传统手艺,他将村里的八位村民召集起来重拾这门手艺,自费带他们到各地参加展销会,推介产品弘扬柳编技艺。

  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,周建顺将传统柳编进行了创新,在兼顾实用性的基础上向工艺品转变,吉祥葫芦,花鸟虫鱼,如今他都可以信手拈来。他创新的迷你小农具、葫芦和动物造型的柳编新品深受人们的欢迎。

  周建顺说:“草柳编制作工艺技术难度大、习艺周期长,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,很多老艺人年龄大了也编不动了,到现在村里还在做草柳编的已不足10人。”

  二甲村之于柳编,是萌芽的土壤,是成长的根基,是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沃土。柳编之于二甲村,是时光的絮语,是历史的情怀,是经久不变的乡土记忆。

  周建顺用他那粗糙的双手,编出了柳编制品的精和美,也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手艺人,才能将柳编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。周建顺说,自己**的心愿就是村里能有更多喜欢柳编的人,将这一老手艺传承下去,让“柳编专业村”恢复往日荣光。

  朴实的农民,质朴的柳编。周建顺手中编织的不只是柳编,更是一种传承,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。

来源:掌上威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鲁公网安备 37100402000405号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