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屋庄,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名字,位于大水泊镇,在漫画二次元的世界里,它还有另一个名字:六水炁村。自从村里建了毕克官美术馆,道边树了“中国漫画村”的招牌,瓦屋庄声名鹊起,成了远近闻名的漫画村。
人们来到瓦屋庄,大多因着漫画的缘由,欣赏漫画之余,人们惊喜地发现村里还有一棵500多年的银杏树,此树高度参天,绿荫如盖,富有灵韵,让人驻足难舍。口口相传中,古银杏成了瓦屋庄除漫画之外的另一张名片,是游客进村必看的明星树。
与岛集村的“寿星树”、大寨村的古银杏相比,瓦屋庄的这棵古银杏不以树龄见长,但以形美著称。特别是到了深秋季节,满树上下一片金黄,俯瞰起来,巨大的树冠犹如一把金色的大伞。驻足仰视,枝枝杈杈上片片簇拥、密集排列的“小扇子”又似烟花绽放,甚是绚丽。稍远一点端详,那银杏好似一位婆娑的舞者,旋转于高台碧空之间,金色的裙摆层波翻飞,迷醉了一众游客。倘若秋风助兴,那舞者立时有了仙气,携落叶翩翩,如天女散花,一时让人错觉,宛若置身宫阙圣境。
古树之美,除了童童如盖,还有丝带飘飘。那些系挂在枝杈上的祈福带、大红花、小挂饰,饱蘸着祈福人的美好期待和祝愿:或平安健康,或事业有成,或爱情丰收,或金榜题名,经年累月,与树共舞。这些在树上系挂彩饰的做法,在当地称为“挂彩”。夏天翠绿中的那一抹红,秋天橙黄中的那一抹红,丝丝缕缕,条条带带,在阳光中朦胧,在虔诚中醇厚。再往前数,上世纪60年代以前,每逢六月初八,村民都要蒸饽饽到树下供奉,祈望风调雨顺、村运亨通。
与游客看到古银杏的惊喜和赞叹不同,瓦屋庄的村民们已经习惯了与她朝夕相处的日子,人们在树下休闲、议事,从春暖花开,到大雁南飞,看白云悠悠,话家长里短。据传,明代中期,一位看庵老人种下了这棵银杏树,500多年来她注视烟火人间,陪伴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悲欢。从古至今,变换的是光阴流转,不变的是人们与老树的相伴相依。
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村民毕庶松干了30多年的生产队长和支部委员,在他的记忆里村里有了大事儿、要事儿,村民们都会聚在银杏树下商议,队长拿着喇叭一喊,男女老少干活儿齐上阵,干重活的一级工,可以拿最高的工分。农闲时妇女们也会围坐在树下纳个鞋底,缝补个衣服,说说笑笑间不但针线活儿做成了,还可能把十里八乡的姻缘线也牵成了。
如今,这种传统仍然没变。从春到夏,从秋到冬,只要得了空,人们都会到树下溜达溜达。或打牌,或下棋,或唠嗑,遇到邻居远远地打一声招呼,凑近了说两句农事儿、家事儿,情感拉近了几分,心情也愉悦了几分。若遇上了宣讲团来村,那宣讲地点必然是在古银杏树下,男女老少围坐了仔细倾听。从巾帼大宣讲到新时代我来讲,从红色宣讲团到乡村振兴“首席专家”拉呱“全会精神”,在绘声绘色讲解和热烈融洽互动中,党史国策、会议精神、惠民措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百姓心间。
至于人们为什么对古银杏如此虔诚,大事儿要事儿都要让她见证一下,没有人说得清楚。或许是因了500年的光阴,老树吸收了天地日月精华,有了仙韵灵气;或许是老树北面原有村里的家庙宗祠,让人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肃然和崇敬;更有一种原因应该是老树本身的传奇:经雷击而不倒,历磨难而不屈。
毕庶松讲,瓦屋庄建村也就300来年,村人一辈辈传下来的故事是,大概距今200来年时古银杏遭遇雷击,树身纵裂,树芯裸露。他记事那时,树身纵裂的程度基本就是现在的样子,只是上部和主要侧枝脱离没这么严重。
从古银杏的西侧和南侧走近了看,中间灰白干枯的树芯裸露得让人心疼,约三四十公分的裂宽从底部一直延续到分叉处,树芯分叉以上的部分还留有几根大的枝干,但都断折损耗,光秃秃的如龙角一般矗立着,不屈和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周遭的树皮厚厚地累积着,紧紧地贴住树芯生长,想要“缝补”这让人揪心的裂痕,像长大的孩子抱紧了受伤的母亲,但这伤的治愈总归还要交给岁月。
北面和东面的树皮较为完整,但从上到下疙疙瘩瘩接连不断,棱棱痕痕凹凸起伏,像被河水冲刷的黄土高原,沟沟壑壑遍布,褶褶皱皱里藏满沧桑往事,写尽悲欢离合。
毕庶松说古银杏曾有几十年不结果,但后来又青春焕发,硕果累累,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们护树的观念也越来越强。先是附近村民自发搬石在树下垒了一个小台,2008年时,村委投资建了现在的大台,并在台上立了石碑,搭了石桌石凳。随着古银杏年年越发旺盛,侧枝越长越远,白果缀满枝头,枝干与主干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。为此,人们在树下立了五根铁柱,并用朱红或蓝白相间颜色的漆涂了,顶住有下垂趋向的枝干,又在五根立柱之间架起至少十根横梁,托住外展的侧枝。不仅如此,人们还用铁丝把某些侧枝和树芯缠在一起,以保老树在未来的风雨中可以安然无恙。
古银杏结的白果在乡亲们的记忆里是最为香甜的,但村民们从来都是只从地上拾果,而不曾从树上打果。即便是现在游客们到银杏树下观赏,恰逢白果满地要捡起一颗剥开了皮,树下休闲的村民一定会及时提醒,白果的皮不能用手剥,得用脚搓,不然容易导致过敏而烂手。
善良的瓦屋庄人在古银杏不屈精神的感召下,养成了忠诚大义、无所畏惧的精神品格。据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毕金忠讲,瓦屋庄是一个只有一二百户的小村,但在抗战时期却是文登参军人数**的村庄,有的年轻人甚至瞒着家人去参军,仅是牺牲的士兵就有20多个,抬回尸首的有七八个。最让村人痛心的是,在古银杏东边原先住着一户人家,其子毕庶考不幸落入敌手,敌人把他带到古银杏树下,当着乡亲们的面,用最血腥的手段铡成三段,但自始至终英雄宁死不屈。浩浩乾坤日,烈烈赤子心,古银杏见证!在百姓的全力拥护下,八路军东海独立营曾驻扎在瓦屋庄,如今,就在古银杏北边不远处,石墙红瓦,旧址犹在。目前,在乡村振兴“首席专家”的指导下,瓦屋庄“**红旗”广场项目已在酝酿之中。
“首席专家”是瓦屋庄得以振兴的重要力量。瓦屋庄村原是省级贫困村,2013年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,村支书毕克宝感慨,曾几何时,村子穷得“只剩下一棵银杏树”。正是得益于近些年大水泊镇实行的“首席专家制度”,首席专家们为瓦屋庄引进了美术馆,打造了漫画村,设计了乡居民宿,拓展了教育实践基地,吸引了全国各地漫画人才和年轻人的到来。
如今,瓦屋庄所有主干道均是硬化路面,小巷则由砂石、石板铺就,古朴的韵味未因现代化的改造而有丝毫衰减;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均有路灯,自来水实现“户户通”,清洁供暖设施也已普及。
眼下,古银杏树下不仅安装了体育设施,修建了凉亭,在护台北侧还修了一面“功德墙”,上面刻有修路、“建志”、建老年活动室等捐款捐物人的名字及捐款数额。紧靠着古银杏东边,一条自北而南流向的小河内,时不时有妇女一边洗摆衣服,一边闲话着村里的变化:哪家老两口一个月领了5000多元的保险金,哪家退休教师刚买了一辆小轿车,哪家年轻人打算在村里开一所农家乐……曾经的贫困村,成了现在的“文明村”、市级“美丽乡村示范村”、“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”。
古银杏树下,对弈老人的笑声,古银杏树上,巢穴旁一对喜鹊的叫声,古银杏树西边,时尚雅致的毕克官美术馆和古朴温馨的民宿,古银杏树的周边,连绵的群山起起伏伏环抱着瓦屋庄,呼应着老银杏,相互倾诉着500余年斗转星移的故事……(文登大众数字报)
|